骨碎补-有一味中药,是守护骨骼健康的法宝
这味中药,你听它的名字,就知道它对骨骼特别好。
它叫什么?骨碎补。
骨碎补一名来头可不小,据古医书记载是开元皇帝唐玄宗所赐。唐玄宗有一次从马上摔了下来,伤到了骨头,用了许多名贵药材,依旧痛得厉害。于是便命人张榜求医,有一位民间郎中听闻此事,就把这山野之根献给了唐玄宗,唐玄宗吃了以后,很快就不痛了。皇帝一高兴就干嘛,赐名,骨碎补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。
那么,在唐代以前,它又叫什么,猴姜。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有过记载:骨碎补,本名猴姜,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,补骨碎,故命此名。
如果说骨碎补三个字道出了它的功效,那么,猴姜则是对它的外在描述。新鲜的骨碎补外面有一层绒毛,和猴子身上的毛很像。至于它的功效,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:补肾壮骨。
有一位老爷子,下地干活意外摔骨折,老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。可老人家偏偏是个闲不住的人,更何况心里头还惦记着那几亩秧苗,一百天对于他来说,太久了。有没有一味药吃了可以好得快一些?大夫开出骨碎补,骨碎补20克,炖猪脚,喝汤吃肉,对骨折恢复有好处。
这骨碎补还有一些别的妙用,比如,它可以治牙痛。肾虚引起的牙痛,骨碎补10克、熟地10克,煮水喝。
骨碎补补肾壮骨,而熟地是滋补肾阴的,这就怪了,牙痛不是要清热祛火吗,为什么补肾?我们说肾主骨,骨头的余气化生为牙齿,可见,牙齿和肾是有关系的,且关系匪浅。肾阴不足,虚火上炎,所以牙痛。
而清热祛火祛的是实火,如何区分虚实?不妨观察一下牙龈,牙痛的同时牙龈红肿得厉害,说明火势猛烈,通常是实火。反之则是虚火。
再比如,骨质疏松。骨碎补15克、仙灵脾10克、杜仲15克,煮水送服六味地黄丸。
骨质疏松在古代叫骨枯,枯有枯萎的意思。树木为什么枯萎,一定是因为它的根出了问题,根枯了,不能很好地汲取营养和水分了。骨头也一样,骨头的根在哪里?在肾,肾主骨。
再比如,骨质增生。骨碎补、杜仲、鹿衔草、黄芪、威灵仙、狗脊、续断各15克,炙甘草5克。
此方出自名老中医梁剑波。梁老是广东人,在岭南一带乃至整个中医界都相当有名。梁老的很多经验都颇为受用,比如今天这个骨质增生方,业界纷纷称其为“梁氏骨质增生方”。
关于这个方子,还有一个医案。那是1995年,一位姓刘的男士因为腰痛前来就医。起初以为是劳累过度导致的,后经医院诊断为增生性脊柱炎。吃过药,但效果不明显。经过仔细辨证,医家果断投以此方,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了半枫荷、石楠藤、三七和仙茅。
喝了九副,疼痛减轻,腰部活动自由。于是去三七,又喝了九副,这病啊就全好了。
骨质增生是肾虚了以后,风寒湿邪趁虚而入引起的。所以这个方子攻补兼施,通过补肾,加强肾的封藏能力,再用一些善于疏通的药物,把邪气赶出去,把已经形成的骨刺软化消磨。
以上就是关于骨碎补的介绍,大家记住了它的名字,也就记住了它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