荠菜又名地菜,俗称“百岁羹”,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时令蔬菜。初春时节,荠菜就已在田埂、草地、溪边露出了头。

荠菜作为药用,最早见于陶弘景《名医别录》,谓其能“主利肝气,和中”,《本草纲目》谓其能“明目,益胃”。

中医认为,荠菜性平,味甘,具有清热利湿,平肝明目,凉血止血,和胃消滞等功效。可用于治疗痢疾、水肿、淋病、乳糜尿、吐血、便血、血崩、月经过多、目赤肿痛等。

荠菜全株(根、花、子)皆可入药,,具有明目、清凉、解热、利尿、治痢等药效。花和子可以止血,治疗血尿、肾炎、高血压、咯血、痢疾、麻疹、头昏目痛等症。

清利湿热、平肝明目、益胃

特别是肝经湿热的朋友,尤其推荐春天吃点荠菜。

肝经湿热一般容易有:胸闷腹胀、口苦、头晕目眩;小便黄赤、大便秘结;舌头红,苔厚腻黄等症状。湿热下注以后还会有阴部瘙痒、阴囊潮湿、白带黄臭的现象。

荠菜清肝调脾,平肝火、降血压、祛的就是肝经湿热。

春天如果肝气生发的太快,除了容易肝火旺盛,眼睛也会不舒服,因为肝开窍于目。眼屎多、眼睛发胀是肝湿热、肝气上逆的表现。眼睛干涩是肝气生发太快,肝血不够濡养造成的。

《本草从新》中也说“荠菜,益肝和中,根,益胃明目”,所以最好连根也一起吃。

有些地方有这样的说法,说春天一定要吃荠菜,因为它能“搜陈寒”。

人体积存的陈年寒气,称为“陈寒”。比如,冬天的寒气积存在体内变成“陈寒”,春天阳气升发,人就容易上“虚火”,抵抗力下降,感冒、发烧。“搜”字很形象,说明荠菜它能将人体年深日久的陈寒给搜出来。

荠菜的特别之处在于:既能祛寒,又能祛热,祛寒不上火,祛热不寒凉。它还能健脾利湿。荠菜就好比“蔬菜中的甘草”,它的药性平和到连几个月的婴儿都可以用。

常用荠菜食疗方

荠菜的味道很特别,荠菜剁碎了和油腻的肉一起拌馅,也不受掩盖,反而把猪肉的鲜也提升一个等级。

荠菜肉末粥

材料:取荠菜、鲜苦瓜各100克,粳米100克,猪瘦肉末50克。

做法:荠菜、苦瓜洗净,用沸水焯后切细待用,粳米淘洗后,加入猪瘦肉末煮粥,粥将熟时加入荠菜、苦瓜、盐、芝麻油各适量,调匀稍煮沸即可食用。

功效:清热解毒,降压去脂。

清爽炒荠菜

材料:取荠菜200克,马蹄、芹菜各100克。

做法:荠菜洗净后焯水切段,马蹄去皮洗净切片,芹菜洗净切成小段。油入锅烧热,先放入芹菜翻炒3分钟,再加入马蹄片、荠菜翻炒片刻,调入适量食盐调味,装盘即可。

功效:平肝清热,降压去脂。

凉拌荠菜豆腐

材料:取荠菜150克,芹菜、小白菜各50克,水豆腐1块。

做法:荠菜、芹菜、小白菜洗净后焯水切小段,豆腐焯水后切成小块,加入油、盐橄榄油等调味品混合拌匀即可食用。

功效:平肝清热,调和脾胃。

荠菜鸡蛋汤

材料:新鲜荠菜240克,鸡蛋4个,精盐,味精,植物油适量。

做法:荠菜去杂洗净,切成段,放进盘内,将鸡蛋打入碗内,拌匀。炒锅上旺火,放水加盖烧沸,放入植物油,接着放入荠菜,再煮沸,倒入鸡蛋稍煮片刻,加入精盐,味精,盛入大汤碗内即成。

功效:补心安神、养血止血、清热降压。

荠菜馄饨

材料:馄饨皮、猪肉、荠菜、母鸡汤、香葱、姜、盐、生抽、胡椒粉、香油。

做法:猪肉剁成泥,加生抽朝一方向使劲搅拌上劲。放香葱和姜末继续搅拌均匀。荠菜择净,洗净后开水焯一下,挤去水分剁成末。荠菜与肉馅继续搅拌。荠菜末与肉馅混合。加入盐和适量胡椒粉搅拌。取一张馄饨皮放入肉馅。打入鸡蛋清搅拌。对折后底下两个角捏合成元宝状。包好所有。锅内加水,烧热后放入鸡汤继续烧开。馄饨放入开锅煮熟,煮约8分钟。盛入碗内,汤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调料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