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芽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多的一味中药,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“焦三仙”、“回奶药物”。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味简单易得却效用不凡的中药——麦芽。

中药——麦芽

【来源】麦芽出自《本草纲目》,为发芽的大麦颖果。气无,味微甜。以色黄粒大,饱满,芽完整者为佳,各地均产。

【炮制】其炮制品有炒麦芽,即取麦芽置锅内微炒至黄色,取出放凉;焦麦芽即同上炒至焦黄色后,喷洒清水,取出晒干。

【性味与归经】甘,平。归脾、胃经。

【功能与主治】行气消食,健脾开胃,回乳消胀。临床常用于食积不消,脘腹胀痛,脾虚食少,乳汁郁积,乳房胀痛,妇女断乳,肝郁胁痛,肝胃气痛。

生麦芽健脾和胃,疏肝行气。用于脾虚食少,乳汁郁积。

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。用于食积不消,妇女断乳。

焦麦芽消食化滞。用于食积不消,脘腹胀痛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10~15g;回乳炒用60g。

麦芽功效的各家之言

《本草求真》“麦芽,味甘气温,又味微咸,能软坚。温主通行,故能消食化谷,及治一切宿食冷气,心腹胀满,温中下气除烦,止霍乱,消痰饮,破瘾结等。单服炒麦芽能回乳。”

《药品化义》:“大麦芽,炒香开胃,以除烦闷。生用力猛,主消麦面食积、癥瘕气结、胸膈胀满、郁结痰涎、小儿伤乳,又能行上焦滞血。”故提炼出消食,和中,下气,回乳,治食积不消,脘腹胀满,食欲不振,嗳气吞酸,呕吐泄泻,乳胀不消,霍乱,痰结,癜结等。

临床上,常运用于脾虚、厌食以及肝郁不食患者中,借鉴《本草求原》:“凡麦、谷、大豆浸之发芽,皆得生升之气,达肝以制化脾土,故能消导。凡怫郁致成膨膈等症,(麦芽)用之甚妙,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。”
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“大麦芽性平,味微酸,虽为脾胃之药,而实善舒肝气(舒肝宜生用,炒用之则无效)。盖肝于时为春,于五行为木,原为人身气化之萌芽(气化之本在肾,气化之上达由肝,故肝为气化之萌芽),麦芽与肝为同气相求,故善舒之。”用治上述病症。

偶读《医灯续传—一位中医世家的临证真经》一文,载“凡由肝郁引起的各种病症,如肝炎、胆囊炎、胆结石、脂肪肝、肝硬化、肝肿瘤、慢性胃肠炎、神经官能症、乳腺病、月经不调,以及前阴疾患等,均可用生麦芽解之。”凡见病变部位出现痞、满、闷、胀、下坠、疼痛,以及口苦、纳差、情绪郁闷等自觉症状,舌苔白而不缺津者,均是生麦芽的适应症,不必犹豫。一般用量为1030g,乳络不通,可用60100g。

临床上所说的回乳要药指生麦芽还是炒麦芽?

记得最初临证时,遇到前来要求中药回乳的患者,往往写“麦芽18g”,而随访,多是无效。

后思路再三,大概没写明具体炮制法则——健脾开胃疏肝以生麦芽为好,回乳消胀以炒麦芽为好,炒麦芽不再具备舒肝功效。

《医宗金鉴·妇科心法要诀》云:“无儿食乳乳欲断,炒麦芽汤频服宜。”

总之,生麦芽舒肝通乳,常用量18g,炒麦芽健脾回乳,用量要大,一般60g起步,可逐步增加剂量,多获佳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