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认为,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,身体淤堵已成为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,若不及时疏通,轻则引发疲劳、手脚冰凉,重则导致心梗、脑梗甚至癌症。

今天为大家分享身体“堵”的信号,并给出疏通方法,助您重启身体“畅通模式”。

因气滞导致的淤堵

自辨症状

情志抑郁、烦躁易怒、频繁叹气、胸胁胀痛,对于女性朋友而言,还可导致月经不调、乳房胀痛等。

橘皮玫瑰粥

材料:橘皮10克(或鲜橘皮20g)、玫瑰花6克、粳米50克、红枣3枚。

做法:将橘皮切丝,与玫瑰花共同装入纱布袋;砂锅内加水1000ml,放入药袋文火煎煮20分钟,取药汁备用;粳米淘洗后,用药汁代水,加入红枣熬煮成粥。

疏气穴位

太冲穴

位置:位于足背侧,第一、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(属足厥阴肝经)。

方法: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,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。每次按压3-5分钟,每日2-3次。

作用:疏肝解郁、调节气机。

因淤血导致的淤堵

自辨症状

胸肋痛如针刺、皮肤淤青、身体出血、皮肤干燥如鱼鳞、面色黧黑、肢体麻木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舌下络脉曲张,脉涩或结代。

疏血药膳

桃仁粥

材料:桃仁10克,粳米50克,红糖适量。

做法:桃仁浸泡后去皮去尖,沸水煮1-2分钟,捞出沥干,将桃仁捣碎备用。粳米洗净后和桃仁一同入锅煮粥,粥成后加入适量红糖,搅拌均匀即可。

材料:活血化瘀、通经止痛。

疏血穴位

血海穴

位置:膝盖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2寸(约三横指),股内侧肌隆起处。

方法: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穴位,力度以局部酸胀感为宜,每次按揉3-5分钟,每日2-3次,可配合顺时针画圈揉动。

作用:活血化瘀,补血养血。

因湿气导致的淤堵

自辨症状

肢体酸困甚至浮肿、常见皮肤瘙痒、湿疹、丘疹、痤疮、疱疹。食欲不振、腹胀、腹泻或大便黏腻不爽,伴口苦、口臭等。

祛湿药膳

薏米赤豆汤

材料:炒薏苡仁30克,赤小豆50克,茯苓20克。

做法:炒薏苡仁、赤小豆提前浸泡2小时;茯苓研成细粉备用。将薏米、赤小豆加适量水煮沸,转小火熬煮至软烂。加入茯苓粉,搅拌均匀后再煮10分钟即可,口感清淡者可加红糖适量调味。

祛湿穴位

阴陵泉穴

位置: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(膝盖下方沿胫骨内侧向上摸至凹陷处)。

方法: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穴位,力度以酸胀感为宜。每次按揉3-5分钟,每日2-3次,可配合顺时针画圈揉动。

作用:健脾利湿、通利三焦。

因寒气导致的淤堵

自辨症状

老寒腿、胃寒腹痛、痛经、手足不温、喜暖恶寒,肢体可能发麻、僵硬,皮肤可能发青或苍白,舌淡苔白滑,脉沉迟或紧。

疏寒药膳

苏叶姜茶

材料:鲜紫苏叶10克,生姜片5克,红糖适量。

做法:生姜洗干净,切丝,和紫苏叶、红糖同放入杯中,热水冲泡,焖10分钟,趁热饮用。

疏寒穴位

大椎穴

位置: 在颈后正中线,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(低头时颈部最突出骨头下方)。

方法:用拇指指腹按压大椎穴,顺时针揉动3分钟,力度以酸胀为度,每日2次。

作用:振奋阳气、驱散寒邪。

因热气导致的淤堵

自辨症状

口苦咽干、口干舌燥、口舌生疮、喜冷饮、小便短赤、烦躁不安、失眠多梦、大便干结等。

疏热药膳

三根汤

材料:芦根15克,白茅根15克,葛根10克。

做法:加清水1000毫升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分钟,滤渣取汁即可食用。

疏热穴位

曲池穴

位置:手肘弯曲成直角时,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。

方法:用拇指指腹按压曲池穴,顺时针揉动10分钟,力度以酸胀为度,每日2-3次。

作用:疏风清热、调和营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