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癣夏塔热片-这个中成药,是体癣的头号劲敌
说到癣,中医把它和大自然的苔癣联系起来,认为治癣要治湿。你看,越是湿热的环境,是不是越容易长苔癣。
有一个中成药叫百癣夏塔热片,可以用来调理体癣、手癣、足癣、花斑癣,还能用于过敏性皮炎、带状疱疹、痤疮等。
来看看药物组成:地锦草、西青果、诃子肉、毛诃子肉、司卡摩尼亚脂、芦荟。
地锦草清热利湿,这种草匍匐在地上,一长一大片,仿佛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匹华丽的锦缎,或许这也是地锦草名字的由来吧。
小时候,在老家的院子里经常能见到地锦草,它的叶片很小,整整齐齐的码在茎上,左右各一排。把它的茎掰开,可以看到乳白色的液体流出来。
隔壁阿婆常说,这地锦草啊可是良药,它能杀菌。为什么能杀菌?老人家讲不出什么大道理,有些经验就是这样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,一代一代留传下来。
现代医学对地锦草也有过研究,研究表明,地锦草可以抑菌,它不是直接消灭真菌,而是抑制真菌生长。虽然在认识上略有一点偏差,但老祖宗的智慧还是令人钦佩的。
为什么要抑菌?癣和真菌又有什么关系?站在西医的角度来讲,癣是真菌感染引起的。
再看司卡摩尼亚脂,一种植物的乳状渗出物,有燥湿消肿的作用,许是因为产自国外吧,所以有个洋名字。
西青果和诃子都是植物诃子的果实,同一种植物的同一个部位,在不同的季节采摘也就有不同的物性。比如诃子,在它的果子没有成熟的时候摘下来入药,叫西青果。等到果子成熟,就叫诃子。你看好多植物在未成熟以前都是青色的,就知道怎么区分了。
西青果清热生津,利咽开音。诃子涩肠止泻,也能利咽开音,至于毛诃子,同诃子的功效是一样的。
一些中药材,如果它有一个听上去奇奇怪怪的名字,那它在古代多半是外来品,因为它传到我们国家以后,它的名字是音译过来的,比如诃子,最开始叫诃梨勒,叫着叫着,就变成了诃子。
我们说诃子在古代是外来品,它的传播路线大致是这样的,从印度传入我国西藏地区,经西藏又传入内地,所以藏医对它有不同的认识,或者说认识更为深刻,藏医认为诃子去腐生肌。能促进肌肤生长,说明对皮肤是有好处的。
芦荟干嘛呢,芦荟养容颜哪。一些护肤品里头经常会加一点芦荟。
芦荟外用也能调理皮肤问题,比方说被蚊虫叮咬过后,用新鲜的芦荟汁涂抹,可以起到快速止痒的作用。
或者脸上长了痤疮,又红又肿,红肿说明什么,说明有热。芦荟苦寒,可以清热。掐一小截新鲜芦荟,把外皮去掉,把里面透明的像果冻一样的物质敷在患处,可以消肿。
《丹溪治法心要》里还有“芦荟、大黄为末敷之”,治癣疮的记载。
《本经逢原》也说,芦荟“治头项顽癣甚效”。
芦荟还有哪些妙用?它能润肠通便。
老话说,有诸于内,必形于外。皮肤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,说到底都是因为胃肠道不够通畅。要知道肠道可是身体的排邪通道,这里的邪就包括了湿邪和热邪。通道堵塞,这些湿热邪毒向下没有了出路,只好郁积在体内,然后向外走,走到体表,最终引发皮肤疾患。芦荟的加入可以给邪气制造一个出路。
这个药名气不大,但是很好用,大家确实应该对它有所了解。老话说,内不治喘,外不治癣。百癣夏塔热片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扛起了半边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