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是祛病养肝的大好时机。

春天要疏肝气,疏肝气用逍遥丸。

春天要补肝血,补肝血用乌鸡白凤丸。

但是假如说肝脏里头有很多脏东西,肝脏这片方寸之地,已经蓄满了湿和热,中医叫肝胆湿热,肝血和肝气受到拖累,肝气生发不起来,肝血也补不进去。

诶,这个时候就需要把肝脏的清洁工请出来,给肝脏做一次彻头彻尾地大扫除,或者说给肝脏痛痛快快地洗个澡。

谁能担此重任呢?龙胆泻肝丸。

这是一张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方,往上推,大约是在清代,清代有位医家叫汪昂,他创立了这张方子,取名为龙胆泻肝汤,那个时候需要到药铺抓药材,熬汤药喝。我们现在为了服用方便制成了丸剂,叫龙胆泻肝丸。

汤药呢也给大家写一下,龙胆草6克、黄芩9克、栀子9克、泽泻12克、车前子9克、生地黄20克、当归8克、柴胡10克、川木通9克、生甘草6克。

方子的主药叫龙胆草,龙胆草这个名字听上去倒是颇有几分武侠色彩,武侠剧里通常会有这么一种神奇的草,吃了以后要么功力大增,要么延年益寿,江湖上人人趋之若鹜。

龙胆草可没有这个本事,它只是一株不起眼的野草罢了,可能因为花开得漂亮了些,而多了几分关注。

随着大家对它的了解不断深入,到后面又发现原来这龙胆草啊还是一味良药,入药一般用的是低调的根和茎,很细很细。龙胆草擅长入肝经,擅长清热燥湿,能把肝经上的湿啊热啊清理干净。

龙胆草已经很厉害了,但它也不是孤军奋战,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坚实的后盾,它们就是栀子、黄芩、泽泻、车前子。

龙胆草在前面冲锋陷阵,栀子、黄芩紧随其后,这两味药大家也都不陌生,可以清热解毒,车前子和泽泻帮着利湿,有了这左膀右臂,清热燥湿的作用更上一层楼。

接下来,当归、生地、柴胡是一组,为什么要把它们三个分到一组呢?

这呀,得从一句话讲起,叫肝体阴而用阳,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?

肝有一个功能叫肝主藏血,肝脏里头藏满了肝血。肝脏还有一个功能叫肝主疏泄,一说疏泄,一定有动的特性,这就离不开肝气的支持,肝血是不是也要在肝气的推动下才能去到需要的地方?大家看,血是属阴的吧,是物质基础,气是属阳的吧,是动力来源,这就叫体阴用阳。

当归、生地补肝血,柴胡疏肝气,不偏不倚,阴、阳都照顾到了。

最后上场的是一味比较有争议的药材,木通。

木通含有马兜铃酸,马兜铃酸对肾脏有损害,这事儿在前几年闹的沸沸扬扬,引起了不少关注,倒也没有冤枉它,不过大家也要认准了,伤肾的叫关木通,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明令禁止入药了,我们现在用的叫川木通,从名字上来看就差了一个字,但是大家要知道,关木通属于马兜铃科,川木通属于毛茛科,这说明什么呢,说明它们两个没有亲缘关系,连远房亲戚都算不上。也就是说关木通含有的马兜铃酸,在川木通里是不存在的。

误会澄清了,那么,木通到底能干嘛呢?

木通的作用全在一个字,通。它能让小便通透,小便通了,湿啊热啊就能因势利导导出去。

这就是汪昂的龙胆泻肝丸。

我们知道肝经是一条很长的经络,从脚上的大敦穴开始,沿着腿的内侧往上走,一直上到头部。凡是这条路线上出现的问题,比方说口苦,目黄,耳鸣,腹胀,阴囊潮湿,带下黄臭,阴部瘙痒,小便涩痛,脚气等等,再结合舌象来看,舌质红苔黄腻,龙胆泻肝丸就可以用起来了。

这个药不能说家喻户晓吧,但也算名声在外,应该有很多朋友听说过,但是因为木通的原因,可能对它一直心存顾忌,那么,看完今天的文章,大家是不是发现龙胆泻肝丸其实并没有传言中那么可怕,并且已经对它放下戒心了呢?